2010年5月22日星期六

測試Sound Blaster X-Fi Titanium HD

離開Creative差不多已經一年了, 個別舊同事成立了一家新公司當Creative的業務代表, 在沒有找到合適新工作的現在, 間中還是幫他們做一些小工作. 這次是替他們測試快將上市的Sound Blaster X-Fi Titanium HD, 給他們一些市場推廣上的意見. 本來我還被要求替香港代理作產品發佈, 不過我還是推卻了. 只替他們訂下焦點及流程, 餘下的讓他們自行發揮好了.

由於我沒有打算搶在傳媒之前公開測試內容, 現在只公開一些圖片, 再跟大家談談一些關於X-Fi的佚事好了.

↓ 對於向來不擅包裝設計的Creative而言, X-Fi Titanium HD的包裝設計算是相當的突破


↓ 原生PCI Express主晶片20K2及64MB DDR RAM


↓ 豪華用料之一 - Burr-Brown PCM1794 DAC


↓ 豪華用料之二 - Burr-Brown PCM4220 ADC


↓ 豪華用料之三 - 二段功率放大的前半部採用JRC2114


↓ 豪華用料之四 - 二段功率放大的後半部採用LME49710


在每一幅圖片上出現的電容, 在音效卡而言也是相當豪華. 不過這也算不上甚麼大不了. 光論電容的話, 在X-Fi Titanium某測試版時還有更豪華的東西, 只是DAC跟功率放大都是普普, 最終也沒有被推出市面而已.

Sound Blaster X-Fi是一個與我有頗深淵源的一個產品. 話說早在Sound Blaster Audigy 2上市前夕, 公司正尋找次世代的產品概念. 我當時就提出了多個概念, 正好成為了X-Fi的基礎:

1. 三模式操作
考慮到遊戲跟音樂聆聽間的Processing pipeline有基礎上的抵觸, 所以先是想出彈性改變Processing pipeline的概念. 受日本動畫啟發: 三段變型的話應該會是更酷. 在最終提交的建議中, 增加了一個針對電影欣賞的模式. 這個概念也就成了X-Fi 20K1/20K2的基礎.

2. 以Upsampling概念取代DVD-Audio支援
公司收集次世代產品概念的時候, 正是Audigy 2上市前夕. 作為向傳媒示範產品的我, 正為市面缺乏DVD-Audio唱碟而煩惱. 因此就提出了使用Convolution Processing之類的方法以提升CD及MP3至DVD-Audio為Differentiation, 以解決缺乏DVD-Audio的問題, 出發點其實比較傾向市場推廣訊息上的需要. 這個概念也就成了X-Fi中的Crystalizer功能. 在實際使用上, 其實Crystalizer對遊戲音響的增強效果比對音樂的效果更顯著.

3. 以3D Sound修正耳筒的音樂播放效果
由於大部分音樂在錄製時都假定了用戶使用立體聲喇叭播放, 在使用耳筒播放時有頭內發聲的感覺. 使用3D Sound將音樂置於前方, 大概可以使音樂聽起來更自然. 這個概念也就成了X-Fi中的CMSS-3D功能.

至於現在的Titanium HD, 則又有另一個故事: 在初代X-Fi推出後, 我便推介一個我在過去提出卻沒有被採納的方案: 隨著7.1喇叭的淡出, 用戶使用的聲道數量本來就在下降, 而使用耳機或二聲道的人才是主流. 把主卡的類比部分改為以2聲道為基礎, 把8聲道相關的物料成本壓縮在優化2聲道之上, 並讓多聲道成為選購部分, 這樣既可有助提高基本產品的成本效益, 也有助庫存管理. 然而, 這個概念似乎華碩方面也想到了, 他們的Essence ST/STX也就是有著這樣的概念. 無論如何, 現在的Titanium HD似乎沒有提及多聲道的選購部分, 最終是否還有這樣的東西, 倒要看看Creative本身了.

1 則留言:

  1. 在日本看到玩USB DAC後讓我重拾十幾年前瘋音響的些許熱情。到處找資料試著了解notebook USB audio時幸運的被google帶到您這裡。我有個很奇怪的構法,或許您有空可提供點建議:
    我想買個東西讓NB輸出比較好的音源,方案一是買USB音效卡帶光纖輸出到十多年前買的DAC,我想16bit/48KHz它應該還吃得下;另外就是買效果較好的USB音效卡直接類比輸出到我的amp。這兩種都可以,但找來找去,一、兩千元以上的東西似乎都著重5.1ch, 7.1ch。我的目的是stereo撥放,不需要劇院。想問問大哥您是否有可以推薦的產品,例如Creative那麼多產品,哪個聲音比較適合Hi-Fi?
    冒昧之請,請勿見怪~

    回覆刪除